3、母鸡也会做的事
在她的婴幼儿时代,我爱着她,纯出自然。我没有读过蒙台梭利育儿法或者类似的书籍,未曾有意识地去修习养育孩子的技巧(比现在的许多妈妈落后)。我爱她,只是出于一位母亲的生物本能,跟母鸡呵护小鸡是差不多的。
但是我从别的母亲那儿得到一些令我略略惊讶的反馈。
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位中学女同学,我们坐在沙发上聊了一会儿天。聊天的时候秋秋一直倚靠在我身前,我揽着她跟女同学说着话。有时秋秋插嘴,我就回应一下;有时她跑开,过会儿又跑回身前,便继续揽她在怀。
送客人出门的时候,她突然说:“我从你这儿学到了很多,在怎么对待小孩上……”
我大为吃惊。我并没有教她什么呀,话题都没涉及到孩子。惊奇地问:“为什么这么说呢?”
她说:“你对你女儿真好,以后我也要对我女儿好一点。”
某次和同事一起参加一个聚会,同事到我家约我一道走。秋秋五岁,抱着我的腰纠缠:“妈妈,我也要去,我要和你一起去……”
我蹲下来,跟她说这次不能带她去。
她继续纠缠,语声带了一点哭腔。我蹲着把她揽在身前,温言款语安抚了好一会儿,待她情绪基本平定才跟同事出门。
出门后同事说:“换了我们家宝宝这样子闹,我早就一个巴掌过去了!”
我惊讶地看着她,不明白为什么要一个巴掌过去。孩子依恋母亲,她想跟你在一起,这是很正常的事啊。她已经够难过的了,为什么还要打她?
我们一直很惯她。
一岁零三个月,秋秋学会了走路。有一阵子家中晚饭挪到茶几上吃,茶几的高度差不多在她胸前,茶几上的东西她可以轻松够到。每端上一盘菜,那孩子就用手拈起一小点,揉一揉,捏一捏,看一看。
她爸爸说,再用手抓菜就打了。
不理睬警告,继续时不时用手抓起盘中菜放到眼睛前观看。
秋爸用筷子敲打她伸出来拈菜的手指。开始只是作势轻敲,警告性质。
小孩子不管,继续拈菜。秋爸便加重了筷子敲打的力度,准备当真给点教训了。小家伙稍稍有点吃疼,惊讶地抬眼看一下父亲。
这时候我生气了,拿走她父亲手上的筷子,说:“干吗要打她?她只是想了解面前这样东西,手是她了解这样东西的途径,就跟用眼睛看是一样……所以她没有什么过错啊。”
晚饭之后我们带她散步,琅琊路附近的几条小马路人车稀少,这孩子走着走着路,会突然兴起,估摸是怀念不久之前的爬行岁月,便两膝着地,双手在前,在马路中央吧嗒吧嗒爬将起来。我们在一旁笑着继续朝前,保持跟她的爬行同样的步速,任由她爱爬多久爬多久。
记得也是在她四五岁的时候,一天晚上一个朋友来看我,告辞的时候秋秋已经上床了。她在卧室里听见我送朋友出门的动静,嚷着也要去送。那是冬天,她已经脱了衣服钻进被窝,我说:“你不许去。”然后径直出门了。
等我送完朋友往回走,远远地看到一棵靠近路灯的树下似乎有个人站着。
等走近了,发现那不是一个人,而是两个人——秋爸抱着秋秋站在那里,等着我!秋秋用一床小被子裹着,腿蜷在被子里,看上去回复到了婴儿时代。
我惊奇得都不知说什么好了。
秋爸笑着说:“你不知道,她一听见你出门的声音,简直像头小狼一样,光着脚就往外冲……”
于是,秋爸就连人带被的抱她出来迎我。
“惯”是什么意思呢?应该是,比较尊重孩子的想法,比较在意她的感受,让她的人性舒展,获得比较自由充分的发展。
我觉得尊重孩子身心的需求是高过一切的。在孩子幼小的时候,父母更应该是保护者的形象,而不是教育者的形象。不要迫不及待把一些枷锁套在她身上。不要太早的把一些对错的观念灌输给她。哪怕犯一点错误其实也没多大关系。更何况许多东西,家长强调得多的未必是对的。尤其在我们这个连常识都匮乏缺如混乱的社会里,是非判断更宜谨慎一点。
古训说“没有规矩,不成方圆”,可是我不想让她成方成圆。我只想她顺应天性成长为身心和谐的人。原则,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身心完整轻盈,重要的是你和孩子之间的亲密关系。不是说“爱孩子,是母鸡也会做的事”吗?母鸡都会做的事,我们更要做到。在高度社会化的人类生活中,让我们保持一点动物性,那是我们的本能,我们的来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