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秋秋是我的女儿,刚刚过了十八岁生日,现在就读于美国一所文理学院。不是什么牛校,但也位列“全美最好的51所文理学院”之列,该校给与她每年3.2万美元奖学金。
此前圣安德鲁斯大学(就是威廉王子和凯特王妃就读的那所大学,有600年历史,在海边小镇,优美风景特让人垂涎)、伦敦大学学院都录了她,但我们最后选择了美国。
小学时代,按唐秋秋自己的话说,就是“优、良、中、差每个等地都得过”,成绩总体处于中等略偏上一点点的局面。小学时代的故事,基本写在一本儿童小说《放慢脚步去长大》里面了。在小说中她叫杨等等,这个名字的来历,是因为无论让她做什么事情她都要说“等一下”!
小升初她遭遇了一个严重挫折——没能与所报的那所民办重点中学提前签上约。递交的薄薄几张资料乏善可陈,没有奥数比赛的奖项,没有“希望杯”英语竞赛的奖项,三年级以后只有三次三好生记录,而那所中学要求的条件之一是,三年级以后每学期都必须是三好学生。
幸运的是她在摇号中被摇中,得以进入那所中学,又通过分班考试来到了A班。班上的同学全部获得学校的提前签约,她是唯一通过摇号和考试方才得以进来的人。
这次经历大大刺激了唐秋秋同学,初中三年相当发奋。她想知道自己在人群中究竟居于怎样的位置,是不是真的比别人差。
初一第一次大考她便考了全班第三名。此后每年都是奖学金获得者——那是一所巨无霸般的中学,一个年级有一千来号人,只有位居前10%的学生才可能拿到奖学金,她通常居于年级的五六十名。
中考她的分数超过了南师附中分数线。
只是因为被拒绝过,她花了三年时间来证实自己的学习能力。
唐秋秋很早就决定去国外读大学。她听说高中三年的任何一年都比初三更为辛苦,而她再也不想像初三那样去度过三年了,于是提出要上国际班。我们充分尊重她的意见,选择了一个与英国高中教育体系接轨的国际班。
高二开始申请学校,我们没有找中介,她独立完成了全部的申请事宜。英国申了五所,录了四所;美国申了九所,录了五所。
申请结束后她数了一下电脑中一个专门装申请文书的文件夹,前前后后写的申请动机文,包括修改稿在内,竟然多达80余篇!
此刻,她在美国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,但已经在苦读中,大量的英文原著,听不懂的版画课程,幸亏还有一门简单的化学。当她的美国室友在尽情享受自己的青春的时候,她考虑的事情是:
“我从沃尔玛回来了。今天要看爱伦坡,不聊了哈。我明天约了教授,今天无论如何得看完。”
“我回来的时候正好两个男生哼着歌扭着屁股端着披萨来找我室友……幸好我室友在她朋友那玩……不然我这一个晚上就看不了书了。”
这是今天上午(她的晚上)和我在QQ上的对话。海外求学生涯,最初的适应真是艰难而孤独的。这个从未离开家的孩子要打理自己的生活,应对繁重的学业,结交新的朋友。
我为她揪着心。但再难她也是乐观的,总是在我宽慰她之前,她先说:“会好起来的。现在就不错,以后会更好……”
下面的路就靠她自己走了。我们只能远远地给与她,满携着信任与祝福的深浓爱意。
这是草草勾勒的唐秋秋升学史的粗线条。我完整地陪伴她走过这条升学路,每一次转折、每一处细节都了解,我预备把当中的点点滴滴都尽可能真实详细地写出,涵括的肯定不止升学这一桩事,而是一个中国孩子成长的全景图。
|